您的位置: 新疆法制报 > > 司法 正文

若羌镇司法所:多元解纷化解辖区群众“烦心事”

分类:司法   来源:新疆法制报网   作者:通讯员 张如意   发布时间:2025-02-17

A+  |  a

新疆法制报网讯 若羌镇司法所积极探索调解路径,将多元解纷作为破解矛盾难题的“金钥匙”,全力化解辖区群众的“烦心事”。从调解室的据理力争,到上门调解的温情服务,再到电话调解的便捷沟通,司法所全方位、多层次地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矛盾化解防线,为辖区的和谐稳定注入法治力量,开启基层社会治理全新篇章。

所内调解:一站达效 实现定分止争

若羌镇司法所的专业调解员凭借丰富经验与专业素养,为来访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“一站式”调解服务,让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。两名中学生因琐事在校外打架,致一方受伤,伤者家长要求高额赔偿,双方僵持不下、剑拔弩张。司法所介入后,第一时间将双方及家长请到调解室,一方面安抚双方情绪,另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,分析责任划分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、普之以法。经过多轮协商,最终双方达成合理的赔偿协议,既化解了矛盾,也让涉事学生认识到错误、重归于好。

上门调解:主动服务 传递司法温度

对于行动不便或需现场勘查的复杂纠纷,若羌镇司法所主动上门调解,将司法关怀送到群众身边,用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。楼兰社区居民老李和老张因红枣地承包合同产生纠纷,老张认为老李未按合同约定管理红枣地,导致果树存在死亡风险,要求扣留保证金并赔偿损失;老李则坚称自己已尽责,果树未死亡并坚持要回保证金,双方争吵不休,甚至扬言报复。司法所得知情况后,安排调解员主动联系双方一同前往红枣地,实地查看土地状况,查阅合同条款,并积极联系走访红枣专家、周边枣农了解情况。随后,组织双方现场调解,结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,耐心调解,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、握手言和。以司法调解的温度和柔性力量,推动乡村法治进程,为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电话调解:跨越时空 便捷高效解纷

针对争议不大、当事人身处异地的纠纷,若羌镇司法所利用电话、微信开展调解,打破时空限制,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。若羌县商户老王(现已搬离)曾于2018年向外地客商邓某出售了一批水泵,时至今日货款仍有2万余元未能收回,老王多次电话讨要,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。无奈之下,老王电话求助若羌镇司法所,盼着解决“心病”。了解情况后,司法所通过电话、微信分别与双方沟通并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中买卖合同相关条款,向邓某明确指出其应承担的责任和违法的后果,同时也劝说老王缓和态度、提供证据,以便高效解决纠纷。最终经过多次电话调解,邓某终于将尾款如数转给老王,纠纷得到圆满解决。

若羌镇司法所积极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诉源治理为导向,通过所内、上门、电话调解等多元方式,搭建全方位调解体系,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,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
责任编辑 李冰姿

标签:

最新更新

看新疆新闻,关注法制报微信

  • 分享到:

版权和免责申明

新疆法制报网制作的专题内容,所注“中国西部网讯”均为新疆法制报网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“新疆法制报网”并保留“新疆法制报网讯”电头。